成名十五分鐘的捷徑~自拍新視代

文/攝影:imagelight

近幾年來,國內媒體紛紛出現以「自拍」為題的新聞事件,網路相簿的盛行吸引了許多網友的觀看,而消費性電子產業也以「自拍機」入選2003年度的風雲產品。這股風潮更延燒到我們的日常生活裡,不論是在捷運上、餐廳裡、甚至在街頭,拿著數位相機或者照相手機自拍的人們是越來越多了。究竟這股新科技風潮所帶來的自拍文化,是新興的活力文化現象?還是網路時代的頹廢產物呢?


只要拿起相機,以手臂為圓心,半徑一公尺內就是每個人的自拍秘密花園。


究竟自拍文化有多盛行?只要你在GOOLE網站上搜尋「自拍」兩個字,你大概可以得到八萬多筆資料,裡面大約有三成是非情色的自拍相簿。假日到擁擠的西門町街上走一遭,你一定會看到許多年輕人一手拿著數位相機,手臂向前一伸就開始拍攝自己的特寫照片。這種特殊現象已經充斥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而網路上的相簿正是那些自拍相片最好的表演舞台。但談起自拍的歷史,最早的大概就是希臘神話裡的愛情悲劇了。


美少年厄索斯
(Narcissus)-自戀的象徵

古希臘神話裡面有個美少年厄索斯的故事,傳說他美麗得無與倫比,連維納斯都情不自禁地迷戀上他。有一天當厄索斯看見水面上自己倒映的臉龐,他便開始瘋狂地愛上自己,每每想要看清楚,就越靠近水面,最後竟墜入水中,淹死在「愛河」裡。

相較於這種死亡式的自戀,畫家林布蘭特
一生執著於一系列自畫像的創作,從十四歲到六十三歲共畫了一百幅以上的自畫像他是人類繪畫史上自畫作最多的畫家,從那些忠實的自畫像中,可以看到他尖銳凝視的目光,彷彿在觀察他自己的面貌與歲月的變化。

接著攝影術出現了,人們開始用照相機紀錄自己與家人,相簿成為家庭交流的重心與樂趣。雖然這個時候的照相機就已經有自拍器的功能,但目前所稱的「自拍」,大約是從2000年的「中正紀念堂少女裸露自拍」新聞事件,才開始受到社會注意。近一兩年則是因為數位相機的大眾化,以自拍功能為訴求的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至此,自拍文化已然成為一股新世代的潮流。


網路相簿與數位相機的共生關係

 
自拍文化裡面所彰顯的是青少年文化裡「愛現」、「酷炫」的特質。


根據日本相機映像機器工業會的統計,1999年數位相機的全球銷售量僅為508萬台,2000年至2002年旋即從1034萬台成倍數暴增至2455萬台,2003年的銷售量更高達四千萬台,未來將是數位相機的天下。

大約十年前自日本引進的大頭貼,一般被認為是自拍文化的先行者,青少年在大頭貼裡面預習了自拍文化的社交行為與搞怪作風。也難怪當數位相機的自拍功能越來越齊全,價格越來越大眾化後,網路相簿便搭乘這班科技順風列車,佔領了每個人的瀏覽器。

例如前幾年流行的Taipeilink,到最近的無名小站,就是現在最熱門的網路相簿。中時電子報總監黃哲斌認為。數位相機與網路相簿很重要的相似點就是「去中介化」。數位相機降低了技術門檻、不必經由相館沖洗,保留了隱私性,而網路相簿更是讓使用者不必經過第三者,自己就可以完全掌握網站的內容。自拍的風潮,便在這樣的環境裡悄悄展開。

以手臂為半徑的自拍小宇宙

只手拿著相機,往前一伸朝向自己按下快門,就可以產生以身體為軸心,手臂為半徑的小宇宙。黃哲斌在其論文裡面說明了自拍文化的定義:一、透過網路平台(相簿網站或電子郵件),展示、傳佈自拍照片。二、配上對白、圖說、塗鴉。三、供不特定人觀看。四、形成對話、討論、社群等小團體傳播的網路文化。

黃哲斌表示,自拍者由於手臂限制,拍攝出的照片大多呈現「自我被極大化、背景被極小化」,不同於以往的到此一遊紀念照,自拍者的世界,背景場合不再重要,變成單純以表情、手勢、服裝飾品為紀錄的主體。

的確,在探訪這些網路相簿時,五花八門的自拍照片映入眼簾。我們可以看到以「今天心情不好」為名的相簿、更可以看到「我買的新耳環」這樣展示性的主題,而其中大部分都是年輕人。「獲得網友的讚美讓我很有成就感,而且又可以藉此認識新朋友。」許多大學生用這樣的態度去看自拍行為,他們也在網路的虛擬空間裡面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朋友圈。

在分析自拍文化表現出來的樣性,黃哲斌整理了四種面向(如圖表一),其中在自拍者的探訪裡面最常出現的語句便是鏡子,從鏡子裡面反射出的是自戀與戀物的情結。

(圖表一)

展示愉悅

炫燿遊戲

自我表演

群聚互動

物質隱喻

鏡子

玩具/日記

舞台

蜂巢

心理動機

自戀/戀物

認同/探索

想像/成就

連結/權力

二元概念

我與物

空間內外

台前台後

我們他們

再者,自拍文化也改變了父權地位。以往一個家庭裡面只會有一台相機,出遊時快門的掌握權常常在家長手裡。但是數位相機普及後,一個家庭裡至少有兩台以上的數位相機,父權開始式微,青少年掌握了快門。藝評家姚瑞中也認為自拍者控制照片發佈的權力,挑戰現有的社會運轉體系,這讓青少年獲得極大的成就感。


試衣間裡的自拍是克制消費慾望的良方?

小狐狸常在網路相簿刊載自拍照片,之前還連續幾週進入相簿首頁的TOP10排行榜,就提到了有趣的經驗:「有次我去逛街時,突然有三個男生大叫我的暱稱,問我是不是小狐狸?我嚇一大跳,趕緊說你認錯人了。」

小狐狸認為網路是匿名性的、安全的,可以過濾掉不必要的朋友。她也會和自拍同好常常出來聚會,有時候還會擬定自拍的主題,譬如細肩帶、短裙、髮型、睫毛膏,甚至連頭髮上掀的髮際形狀都拿來當做題目!


「還有更利害的,自拍也能成為克制消費慾望的工具。」原來她有網友去百貨公司的試衣間裡面換穿許多套衣服,同時在裡面自拍存檔,回家後再把這些照片放在網路相簿裡面讓網友票選哪一件最好看,然後再決定是否要買。「不僅克制消費慾望,更降低了買錯衣服的風險呢!」


身體的去神聖化

眾人爭相追逐拍攝伸展台上的模特兒,網路相簿的盛行,讓暴露身體的照片成為網站人氣的票房保證。

評論家南方朔認為,自拍文化代表的是社會價值的轉變,開始出現積極的個人主義。但是以往的保守社會,身體不能輕易地給他人觀賞,現在卻轉變成為歌誦美女,每個人都有可能大紅大紫,「身體的去神聖化」早已瀰漫了社會。

以「照鏡子」作為自拍行為的解讀,在網海裡面悠游的觀看者與被觀看者,很容易在鏡子前面展現踰越尺度的表演。社會新聞事件一再出現如「小六資優生廁所自拍」、「中二高裸女自拍」等,不禁讓我們思索網路上的個人自由底限是否該重新審視。



黃哲斌提到傳播學上的CMC理論(電腦中介理論),就是因為人在電腦上的行為剝離了人際的線索,因為看不見表情,所以他們可以無所顧忌地展現身體。「留言是網路相簿裡面最基本的交流,如果他們發現有人開始留下不禮貌的文字,就會刪除較為性感的照片。」但是當他詢問受訪者是否介意將照片整理成冊,一本本放在台北車站的大廳裡面,供過往人們觀看?驚訝的是大部分受訪者覺得無所謂,並不會有受侵犯的感覺。


走出虛擬,腳踏實地

1996年以反攻大陸系列自拍作品聞名的藝評家姚瑞中,認為自拍文化只是青少年在轉大人的過程中,獲得存在感、認同感的一種行為。「藉由模仿明星找到自我,獲得同儕團體的喝采。」

在問到他以一個自拍者的身分進行創作,跟網路上的相簿自拍創作有何不同?他說:「網路的自拍實際上並無主體性,只是盲目追求炫麗,以為是獨特的個體,其實都是模仿而來。而我的創作是經由自己親身參與的行為,是個人歷史與社會記憶的綜合呈現。」簡單來說,自拍創作是攝影的一種媒介,用來表達自我的觀念。

然而自拍文化究竟會不會像其他短命的次文化,一下子就淹沒在資訊洪水的社會裡呢?黃哲斌認為,網路相簿開始結合「部落格」(BLOG),以一種網誌的形式開啟了「平民書寫」時代,未來將會以文字影音的創作模式,掀起另一波全民運動。

南方朔則認為自拍文化只是青少年基於無聊的一種反射行為,屬於個人的自由。但他建議年輕的自拍者:「身體的美麗並不會維持多久,還是要回到實質的人生根本上。」

一本本呈現在我們面前的自拍相簿,在茫茫網海裡面爭相表現自我,這是屬於七八年級生的炫麗花園。安迪.沃荷曾說過,「未來,每個人都有成名15分鐘的機會。」但在自拍文化風行的網路新世代,我想每個人絕對不只擁有十五分鐘!


You Might Also Like

8 意見

  1. 我個人以為,這和拍大頭貼是一樣的。
    再往前推,和在公車後座寫上小狐狸愛小麻雀,這種也是一樣的。

    bbs的個人版,個人blog,隱版私版等等都是一樣的。

    回覆刪除
  2. 嗯,我是認為網路是這些行為發展不太一樣的關鍵。

    如果就心理層面來說是一樣的。

    但加上了網路,能夠與眾多的閱聽者及時交流,這樣的互動比起拿大頭貼
    到學校與朋友分享、公車後座的情話,是頻繁的多。也因為頻繁,他會變
    形成為如我文章裡所說的,可以溝通討論髮型、服裝,再來決定消費行為。

    BBS個人版是網頁相簿、網誌的先行者,就形式上而言十分類似。只是現
    在連講手機都要看到影像才算逼近「真實」,對於新新人類,BBS只有文
    字的傳達便顯得有點單薄了。

    回覆刪除
  3. http://libserver2.nhu.edu.tw/ETD-db/ETD-search-c/view_etd?URN=etd-0725105-102610

    圖多

    回覆刪除
  4. to ysuma

    是你寫的論文嗎?也未免太猛了....

    回覆刪除
  5. 有ㄉ人自拍純粹是記性ㄅ好而拍ㄉ
    因為人生太無趣ㄌ
    拍ㄌ反而知道那天ㄑㄌ哪裡
    作ㄌ什ㄇ
    在說成名15分鐘到底要幹嘛??

    回覆刪除
    回覆
    1. 衝人氣ㄚ!
      blog很多人ㄑ逛,很有面子ㄉ!

      刪除

Flickr Images

TUVALU標本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