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速度感的我仍想念起 遠古時代人們原始的交易模式 我們沉浸於便捷與效率 像隻逃避獅子的羚羊 只見前方一片風沙 藍光褶褶 在寒漠中奔行 面罩下的雙眼 已成頭頂上閃爍的星 圖 :2013/12 文 :2015...
「小腹收一點!」「給我一個笑容!」
男人奮力以肢體強迫女人擺出姿勢。
劇場裡頭,演員正排練著「台北日和」舞台劇,就字面上不
攝影擁有一種可以回到當初的魔法,這樣的能力一直被大家
看著舞台裡互相拼搏的演員,人哪~總是用一種螳臂擋車的
或許最後還是要像荒木經惟一樣,在每一張每一張拍攝天空
摯愛的妻。
--------------------------
演出日期:12/13-15 / 國家實驗劇場
廖俊凱×荒木經惟 《台北日和》Taipei biyori
愛與死的寫真術 看與被看的欲望奇觀
在我看來,時間的概念更重要。隨著快門的開啟,時間被凝
靈感源自日本攝影家荒木經惟(Araki Nobuyoshi)寫給病故妻子的日記《東京日和》。
導演:廖俊凱
攝影藝術家:李欣哲、李毓琪、唐健哲、張國耀 、莊坤儒、陳少維、陳以軒、楊昇浩 、劉人豪、蝴蝶結 (依筆劃順序排列)
文本及共同創作:王靖惇
演員:王靖惇、陳佳穗、劉廷芳、崔台鎬、賴舒勤
舞台設計:陳威光
燈光設計:魏立婷
服裝設計:李育昇
音樂設計:吳欣穎
影像設計:張博智
動作指導:董怡芬、鄧安琪
製作人:曾瑞蘭
舞台監督:張廷仲
演出單位:狂想劇場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2HI2x67XVC0Bl1TR91MeaKjN86Mxjcom1U0H0-LlDfZrT_0a_RPIZ507UhxTqTVCjiJkwfY7ILqyl2RN3UzIuYAny-MvmV1n9eihExgBPBxph2suBy2m75Uhqil1JAkX6bVOJygYHdD8/s400/15199292944_b31920c6f4_b.jpg)
為了拍攝紐西蘭當地單車運動的盛況,前幾天就跟dirt
雖然我騎單車的車齡很久,但是這種off road 的經驗卻是零。昨天問他們說路線的困難度為何,他們說不
一開始的騎行,我成了拖油瓶,趕緊讓路給那些經驗老到的
獨騎了一陣子,一個大鬍子從後頭趕上,原來他就是dir
這樣的一條單車道,有許多種路線可以探索,上網去看,才
騎了一個多小時,最後我們一行人到karori鎮上的酒
我想我要開始存錢買一部登山車了....
為了拍攝紐西蘭當地單車運動的盛況,前幾天就跟dirt merchants報名今天晚上六點的約騎。傍晚採訪結 束後,回飯店換裝坐公車至karori park的mud cycle...
應該是1998年左右,那時候攝影社時興前往偏鄉部落拍
至今我還是無法將那種前往偏僻地區拍照的興奮釐清。例如
人在一個平淡無奇的環境裡久了,就會興起旅行的念頭。法
想到妳之前獨自前往尼泊爾的勇氣,或許也是這樣的吧?!
照片裡的孩子爬上屋頂,自由自在享受著藍天白雲,年少的
1998梨山
應該是1998年左右,那時候攝影社時興前往偏鄉部落拍 照,從小在都市長大的我們,見著了大山下成長的孩子,心 裡總是有股羨慕之意。 至今我還是無法將那種前往偏僻地區拍照的興奮釐清。例如 從事攝影工作多年的我,每每講起拍攝甚麼新奇的人事物, 那個地方通常很難到達,或者是很少人...
每個人小時候一定都有被爸爸用摩托車載的經驗。
不會騎車的小孩子,嚮往著總有一天我也要像爸爸一樣駕馭
等到年歲增加,我們到了可以拿駕照的年紀,夢想中的陽明
又過了好些年,耳不聰目不明的父親開始要你載他了,他們
再過不久,你換了汽車,總算可以遮風避雨。但,這感覺總
後來啊~他已經不太和你出門了,就像是孤獨的老人關在自
我依稀記得那是個很遠的旅程,似乎是從基隆一帶騎回家,
每個人小時候一定都有被爸爸用摩托車載的經驗。 不會騎車的小孩子,嚮往著總有一天我也要像爸爸一樣駕馭 機車馳騁在馬路上,身軀矮了一截的小朋友,跨上機車總是 有點不搭嘎,彷彿一陣風就會把他們給吹走。 等到年歲增加,我們到了可以拿駕照的年紀,夢想中的陽明 山、濱海之旅卻又常常被父母...
隔壁坐的那個女孩 已白髮蒼蒼 八十五歲了 我們的人生啊~ 卻感覺已牽手好幾個輪迴 2012/1 花蓮鳳林
家長們或坐或站,在學校側門的遮雨棚裡,家長們或坐或站
相較之下,那些親手為孩子準備便當的父母,有的會在短暫
小女孩來的遲,她的阿嬤站在雨棚下已經二十分鐘了,一股
家長們或坐或站,在學校側門的遮雨棚裡,家長們或坐或站 ,等待孩子中午下課親手送上便當。有的家長送了一二十個 便當袋,一問才知道是餐飲業者準備的,早上孩子把便當盒 跟袋子送到店裡,中午就會送到學校。 相較之下,那些親手為孩子準備便當的父母,有的會在短暫 的會面傾注關愛之情、...
自從數位相機盛行以來,身為紙媒攝影的我,沒有一天不在思考究竟傳統攝影、傳統媒體的未來在哪裡。但最近這部太陽的孩子,讓我重新思考媒體說故事的使命。
2012年11月,我跟文字記者L前往花蓮石梯坪的港口部落,訪問青年回鄉專題的舒米.如妮。她跟大部分原住民一樣,為了討生活北上工作,但在都市裡的她飽受挫折,無根的心情讓她後來決定返鄉,為部落這塊土地付出,重建梯田水圳,種植水稻。
一個故事,經由文字記者採訪、構思、撰寫,延伸出3000字的報導。再輔以圖片故事、版面構成、印刷,最終成了一本雜誌,靜靜躺在書店架上等著讀者購買、閱讀。
延伸閱讀:台灣光華雜誌2013年1月號
網路媒體近年來的風行,的確把紙媒打得東倒西歪,即時、迅速傳播的特點,讓每一個人都像在高速列車上奔馳的靈魂,一刻都停不下來。但是我卻仍堅信一個傳統媒體有的風骨,卻應該建立在緩慢上。仔細的查證、撰寫故事;攝影則是求照片的廣度、質感,一點一滴建立起說故事的風格。
而這些動人故事,終究會透過傳播,長出不一樣的花朵。
舒米.如妮的故事,月底就要上映了。當初看到勒嘎舒米與鄭有傑導演拍攝的預告片,心中那個為土地發聲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台灣,就是我們的部落啊!每一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不論你是作田的人、或者拍電影的人、或者說故事的人。
![]() |
勒嘎舒米是本片的導演,也是舒米如妮的兒子。 |
![]() |
土地,是我們的母親。 |
真要說起來,我認識無垢舞團大概只有從{行者}這部紀錄
所以當我們
午後踏進永和小巷內,我們搭電梯到了頂樓,透過大片窗戶
與其說是採訪,我認為那比較像是兩個不同領域心靈交流的
訪問到一個段落,老師開始拿起會發出聲響的物品,先是微
這一段體驗,或許就是人生在世,都要面臨的課題,有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