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三屆TIVAC 365傳統攝影獎」得獎作品展(至1/30)
首獎《流浪基因/ Born to Stray 》吳毅平Wu Yi-Ping
入圍作品:
《城南我的家/South of City, My Home》陳文發Wen-Fa Chen
《無題/Untitled》莊秋琪Chiu-Chi Chuang
《不動/Immobility》莊坤儒Kun-Ju Chuang
《意外的風景/The Unexpected Scenes》潘欣榮Shin-Jung Pan
《福建霞浦/Fu Chien , Shia Pu》蔡美足Mei-Chu Tsai
《孕/Pregnancy》羅文欣Wen-Hsin Lo
《流浪基因/Born to Stray》─吳毅平Wu Yi-Ping
許多喜愛傳統攝影的朋友向TIVAC詢問:「請問今年會辦『365傳統攝影獎』嗎?」實際上,我們難以代替喜愛傳統攝影的朋友們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只要有傳統攝影愛好者的參與,這比賽一定有機會繼續辦下去,大家的支持與實際投入才是推動『TIVAC 365傳統攝影獎』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實際詢問每位參賽者,為了洗出至少20張的參賽作品,最少也要花費6、7千塊,這也正是讓許多傳統攝影愛好者對這比賽卻步的原因之一。部分參賽者更是親自進暗房,所投入的時間更是難以計數,但傳統的材料與時間所醞釀出來的作品,仍有數位影像無法取代的韻味與精神性。
細數今年台灣有幾檔攝影展?而傳統攝影展有幾檔?比賽邁入第三屆,對TIVAC而言已經不只是舉辦攝影比賽而已,更有一種使命感,即便對一間小藝廊而言是相當沉重的壓力,我們仍堅持下去,讓喜愛傳統攝影的人有發表作品的機會與動力。
這次比賽為了讓好作品有機會被看到,新增入圍名次,希望可以獲得更多迴響,吸引更多參賽者。這次評審邀請攝影家莊靈先生、郭英聲先生以及「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助理教授黃聖哲先生,三位擔任評審,評審工作已於11月26日順利完成。
這組作品在看似日常的主題中提煉出非日常的特殊狀態,並捕捉到動物瞬間獨特的姿態。它的拍攝要求長時間的等待,在技術上有一定的難度。貓的肢體語言表現出一種擬人化的情境,迫使觀看者以情感涉入的方式去檢視貓與環境之間所形成的張力,但可惜的是,它並未處理到人與貓之間的關係。
本屆首獎的作品擴展了攝影題材的可能性,並提供傳統攝影未來更廣闊的視野。
《流浪基因/Born to Stray》 創作理念
從貓體內那千年來神秘不可測的基因開始,轉化為各式令人動容、讚嘆與莞爾的肢體語言,透過光線反射至相機鏡頭、底片,形成影像。攝影凝結時間的最基本特性正好捕捉了貓最優雅的瞬間。
貓是無法被人控制的動物,流浪貓更是不經意地出現,那些不可思議的動作或表情與所處的環境背景的巧妙結合,不會再有第二次。
市面上有許多「夢幻」風格的各種貓攝影作品與衍生商品,但我嘗試著以新聞攝影的手法—不餵食,不安排,耐心守候的方式紀錄下流浪貓的一切,讓觀賞者能從影像語言中對這身邊的奇妙動物有新的感受。
文 / 吳毅平
吳毅平Wu Yi-Ping 簡歷
1973 生於台北市
曾任
1998 自立早報 攝影記者
1999 勁 報 攝影記者
2001 路透 REUTERS 攝影記者
2002 TO’GO旅遊情報 攝影記者
2004 30雜誌 攝影記者
2007 自由攝影工作者
現為自由攝影工作者
個人網站
www.wuyiping.com
WU YI-PING
CHRONOLOGY
1973 Born in Taipei City
1998 Photojournalist, Independence Daily News
1999 Photojournalist, Power News
2001 Photojournalist, REUTERS
2002 Photographer, TO’GO Travel Magazine
2004 Photographer, 30 Monthly
2007 Freelance Photographer
Website
www.wuyiping.com
Born to Stray
There is more than one way to shoot a cat.
From the genes of the felines, to the light-sensitive emulsion on the film, photography still is the best way to capture the moment. It documents the elegance and dignity of these stray cats, befittingly.
Since maneuvers of the stray cats are uncontrollable, and places where they will next appear in expectable, shooting, their incredible expressions and behavior, in the same place twice, is merely impossible.
There are tons of photo albums, calendars and post cards of “cute” cats, in the shops. But I tried to capture and document everything, about the stray cats, through implementing the method of photojournalism—thus; no feeding, no setting and waiting patiently.
I do hope that the viewers will be captivated by the fantasy and enigma of these creatures, through my works.
入圍作品:
《城南我的家South of City, My Home》/ 陳文發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jdeGU96AVYpMNW3DREg2bM2V951KuFTMCi3pVpdkDQ0utaku941aqanp3j7rDamTBMOJ-RhPIgt8GGlY8HuIHcFpHXF7_w7nVJnjVhmFhIV-pPZ7AZve0sXWRujHYJx3lVPU2uFwJ__Gk/s1600/1174426410.jpg)
2005年初春的上午,一代自由主義大師殷海光夫人殷夏君璐女士,推開溫州街18巷內的木扉,出國多年,人事已非,但眼前庭院裡的木屋小徑景物依舊,殷夫人彷彿回到過去,剛從市場賣菜回來,甩開了一路跟監的警總特務,在這塊日式宿舍的天地裡,相夫教子,安靜地扮演她賢妻良母角色。
2006年夏天,浦城街水準書局老闆曾大福,獲頒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年度「大城市小人物」,儘管已是出版通路獨立書店的奇人,各地報導不斷,但他最鍾愛的生活,還是在書店的收銀台前,口若懸河向客人介紹每本書的故事。
2007年入秋,羅斯福路、師大路口的東南家畜醫院,老獸醫吳錫讚行醫數十年,專救犬貓,連台大動物系的教授都敬重三分,小小店面每天門庭若市,來自各地的狗狗貓貓排隊等著醫治,寵物已由牲畜成為人類伴侶,東南見證了台灣獸醫史的關鍵轉變。
這些,就是發生在台北市城南的點點滴滴,小人物穿梭在車水馬龍城市裡,各執所司,成就了這個大城市的不凡。陸陸續續的媒體報導,逐漸吸引了我的目光,帶著鏡頭,騎上機車,穿過木柵捷運的巨廊下,一次又一次的城市之北,踏進城南的歷史人文時空,「城南,我的家」這系列的作品,記錄了我所看到的台北一隅,或是頹圮的日式宿舍,或是老太太帶出來曬太陽的家貓,也或者,不說話只安逸在大學圍牆邊的一叢老樹根,都說明跨越三個世紀以來,來來去去台北人在這塊土地耕耘的點點滴滴。
我的作品以師大路為中心向外輻射,我眼中的城南,忽而有巴黎般安逸的小巷人文,忽而新舊對立,看見現實理想背後的折衝,因為師大路原本是清朝時代的霧裡薛圳,是條古圳道,正是閩南人墾拓平埔族土地的遺跡,而這條水融融的大道,又是日治時期台籍優秀學生,通往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的必經之路,前總統李登輝當年就曾在此駐足。事隔多年,平凡的小徑變成車水馬龍的城南車河,但每次我相機快門按下的一剎那,彷彿正凝固住一段正要消失的台北城市史。
這些作品,是我決定攝影台北的開始,試圖伸展人文觸角,透過攝影鏡頭,沈澱城市歷史,以及台北人心中的一畝田。
陳文發Wen-Fa Chen
自由工作者
《無題Untitled》/ 莊秋琪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UCY0Fr8raG2YZQPw6m_3oGGvZ_pWC8nK8YILdZ0x4aIwqjE3w1LDeDsY4WNjXk9F-wVqb1dPXVP16rfV2_n2xNDVKipamz-tGWjebpk5BLjkAaoN_kcbLQ8TPxcuXTUvPeKr2rENYAfM/s1600/1174426412.jpg)
單純 只是為了旅行 在這地方
而這地方 卻豐富了單純的旅行
這一系列影像是在2007年造訪三次的 英格蘭湖區(Lake District) 所拍攝
循著手上的地圖 越過山峰 繞行湖泊
很多不自覺的反射動作在旅程中出現 包括 按下快門
影像中呈現的也許只是一個地點
旅程中卻充滿了神秘的幻想 總沒辦法預測轉個彎所看到的人 事 物
曾經與一位當地人閒聊 他說
他有很多住在城市的朋友 每當接到的電話 內容絕大部分都是訴說倦怠及煩惱
他給的建議就是到湖區住上個幾天 這個良方無往不利
突然他看著我 問到 你有煩惱嗎?
我的回答: 沒有 因為我在這裡
莊秋琪Chiu-Chi Chuang
學歷 畢業於文化大學 大眾傳播系
英國倫敦藝術大學 進修攝影
經歷 廣告公司 製片
製作公司 監製
《不動/ Immobility》莊坤儒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jY3tp7RIlct7Jwl1t-d70_bA8yZ6dBLJS8uhSHABbCoy-XfPmWvI1S-WJJbsmGD-0_CCyz_W1DoHX7D2ekCtmrGjhzeg72uxirQBMdc8ILgJgPFoVWSiUkRA328K0WHltUjcplnzEWpAQ/s1600/1174426408.jpg)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K2SpsOUD2rp-Sry2SwwjhiPaQEQ7j2daDPjKKjPOSRylGLO2_YgG8XEQtj3g2HpqhyphenhyphenYnInxMTAn4H7Az4wIpr9DDGX0CYv-FZo-dDNPiqdisdcu7yc6OGGiZBwrQ_7MLSkkEQJVSfHVA/s1600/1139216643.jpg)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jIG1JW2MvS6xktYgVI0pFbYfo1u2XMfrmPhAEkkpjtf3J8grV7APJ73DwqjlaB_frUuML02-p52TD8P71y4l5rwcF1FCivzuBT6ek978GmAnYx40HIAG-Mrmtrl-jI46QFW1cm5Rz7ONI/s1600/1132890763.jpg)
自從地球暖化議題發酵以來,人們開始注意二氧化碳排放的嚴重性。
而生活在地球上早已億萬年的植物,每天仍默默地吸收二氧化碳,轉換成動物所需的氧氣。這組作品我試圖表現植物在土地上的生與死。藉由正與反的辯證關係,來探討究竟植物的動與不動,是該由我們動物的時間觀念(秒)來看?還是植物的年來看?
若人們不能理解植物正在緩慢移動的秘密,甚至無法察覺細小的變化,我們要怎麼去感受他們是跟我們一樣的生命共同體?
時間被相機與底片定格住,那個當下的植物已經跟現在的他不一樣。
有的也許就這樣枯黃死去...有的則是長高了兩公分...或者早已將那個廢墟給包圍住?
我想,過了千萬年後,人類應該早已不在。但那些不動的他們,依然會發芽。
Immobility/Creative Concept
People have starte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eriousnes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since global warming became a prominent issue. However, the plants on the earth have been quietly absorbing carbon dioxide and emitting oxygen that is vital to the survival of animals for billions of years. In this set of work I attempt to capture the life and death of plants, and by contrasting them a question is raised, that is, what are mobility and immobility? Are they to be defined by we animals or the natural cycle of plants?
If we fail to understand the secret life of plants, to even notice the slightest changes in nature, how are we to reckon them as a life form that shares the same fate with us, that we and nature are both part of the greater whole?
Time’s been stopped at that moment of capture, and the plants in the photos may have become quite different now.
Some may have withered and died; some grew a few inches tall, and perhaps, some have occupied a ruin somewhere?
I think that after tens of millions of years, human being will no longer be here, but those, those immobile, will still be budding.
莊坤儒
1976年生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畢
現任台灣光華雜誌資深攝影記者
Born November 4th, 1976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at Tamkang University
Now senior photojournalist of Taiwan Panorama magazine
聯展/Exhibitions
1999.4 「重視。眾世。縱肆。」淡江大傳畢業攝影聯展
恆昶藝廊、中山捷運站
2006 「顯影台灣」台灣光華雜誌攝影展
國父紀念館、高雄市文化中心、彰化、金門、花蓮文化局
澳門、舊金山、吉隆坡、西雅圖巡迴展出
1999.4 Tamkang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Graduation photo exhibition , hungchong photo Gallery and Zhongshan metro station underground galllery
2006 Taiwan panorama “Taiwan Revealed” photo Exhibition at Sun Yat-sen Memorial Hall and overseas.
得獎經歷/Awards
2004第八屆兩岸新聞報導獎 新聞攝影獎佳作
「兩岸讀經共一唱-一顆來自台灣的文化種子」
2006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大賽 佳作
2006台北詩歌節攝影與詩 優選
2007第一屆台灣正港新聞攝影獎 系列報導獎第三名 「獨輪車環台記實」
2004 The 8tht Cross-strait journalism award “Children’s Classical Studies-- The Mainland and Taiwan Sing the Same Tune”
2006 National Geographic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contest
2006 Taipei International Poetry Festival “photo and poetry”
2007 The 1st Taiwan journalism photo award, “Around Taiwan on One Wheel”
《意外的風景The Unexpected Scenes》潘欣榮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O3UKGvk3-5wHBbhK5okNhZNnDfJcerEvJkVW5V8YtTI81xHlAqR7evdA0sIWO2i4BmSC9L_hN0bPWL6OOGlEKC9LW_lNBlAQwyB8VabViN-1yGYzzU_xtPfEsK3F-yrRvBmMJkkYbgs8/s1600/1174426413.jpg)
這是一個記憶建構的過程,透過隨機式的生命歷程照相取樣與重複曝光,我試圖去解構(deconstruct)並重新建立一個新的個人記憶,那曾經被遺忘的過去,以及不可預測的未來。或許,人生就只是一連串意外的風景罷了,沒有開始,沒有結束,只是靜靜的發生。在不經意的瞬間,被不知名的快門給凝結下來,交纏並錯結著,直到老去。
潘欣榮Shin-Jung Pan
學歷
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系
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BA.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Law
M.A.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Law
Ph.D. Candidat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得獎經歷
2006 高美獎入選
2006 國家地理全球攝影比賽台灣區自然類首獎
2006 第15屆攝影藝術新人獎首獎
The Selected Award of Kaohsiung Fine art Awards 2006.
The Grand Prize in Nature category of Taiwan area of National Geographic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Contest 2006.
The Grand Prize of Taiwan Emerging Photographic Artist Award, 2006.
《福建霞浦Fu Chien , Shia Pu》蔡美足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hHD9NcCRgymhOnflBjVwolMxe_gk9mTCr5j_ljUlRRtyibQ2ab9QoDW5CErwcUPO8xgjYr4-NnWWIW8PN1MgZb5xSz8FZ5KWVOEeftqkuWO_oSAHycfxZC538VW1wV6_HQn8Rf6hFj7Q/s1600/1174426407.jpg)
拜讀大陸攝影師鄭德雄先生大作「夢幻霞浦」之後,這塊海域就駐足在我心中,心中的那一片海不再是夢幻,而是真實的天堂。霞浦縣是福建省海岸線最長的縣市,也是灘塗最風光、最典型的地方,一年365天不同場景不同光影,如詩如畫。
身臨霞浦的沐浴,每一時刻、每一角落仍是觸動我的心弦,所以我很珍惜它,因此也想捕捉它,當然最好的方法就是以攝影來詮釋它了,因此將心中的那一片海〈心海〉呈現彚集。
蔡美足Mei-Chu Tsai
台北攝影學會碩學會士
2005年台北市社會局重陽節攝影比賽 金牌
2005年台北市體育處攝影比賽 銀牌
2006年台北國際沙龍自然組 金牌
2006年台灣影展 銀牌
2007年台北國際沙龍自然組 金牌
2007年台南影展 銀牌
2007年彰化影展 銅牌
《孕Pregnancy》羅文欣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g_5xww6bfGOD66GLlKYqXU_Wy2XILkafDmszv3GYmy7HUaNhUK9i5Mya2TmBzW0cXXQWzieI8BqDHpWP7PCoXV_QFkJ4ZBbIvbbb7Xiu5hZtHTDaPBBQQAniDQ2TcO5IcnZ-SCASkKHc/s1600/1174426409.jpg)
生命追趕著生命,掩蓋著死亡的氣味。
就當你還未來到前,未成真、未成真,死亡的煙燻也冒了出來,引得我的生命變得如此真、如此真,真得快要死了,真得挑起所有活著的疲憊。生和死的交錯,在擠壓之間,釋放痛苦。我願用死亡的代價,換取你來世的信仰,如果死亡是延續生命的唯一路徑,這便是我疲憊闔眼下,唯一可見的光芒。
羅文欣 Wen-Hsin Lo
1984出生於桃園
2004參加台大攝影社,開始拍照
2005台大攝影社第二十屆二十聯展「二十歲的攝影展」
2006台大攝影社第二十一屆二十聯展「探索 二十 你嚮」
2007台大攝影社跨世代聯展,於TIVAC展出
目前就讀台大心理系
------------------------------------------------------------------------------------------------------------------------------------------------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Rtfb6WqIhUUA5mESsNvUjxdvFwhJpzk6b-9FSI9nkpoVR2h1JL93bd61QbjAPgubkuM8oSdhlapW_lCsDY-NsVw4abRG8K55q-0mgzOWR2xkR5rQg6zZJIOMCVKq3LlHLn_bFes9ut9E/s1600/1174426414.jpg)
展期: 2008. 1.5 (週六) ~ 1. 30(週三)
頒獎典禮: 2008. 1.5 (週六) 14:30
展場:
TIVAC-1F 2007「TIVAC 365傳統攝影獎」《流浪基因 》吳毅平
TIVAC-B1 入圍作品展
開放時間 Open Time:
星期一公 休 Monday off
星期二 ~ 日 Tuesday ~ Sunday 12 : 00 ~ 18 : 00
Exhibition Location : Taiwan International Visual Arts Center
10492台北市遼寧街45巷29號1樓
1 F, No. 29, Lane 45, Liao-ning Street, 10492 Taipei
Tel : 2773-3347 Fax : 2773-8779
E-mail : tivac@ms28.hinet.net
交通指示Traffic Instructions :
捷運木柵線MRT Mu-zha Line : 南京東路站下Get off at Nan-jing stand
公車Bus Transportation :
中 崙 站Chong-lun stop : 41, 52, 202, 203, 205, 257, 265, 276
中興中學Chong-shing High School stop : 41, 52, 202, 203, 205, 257
芝麻大廈Chi-ma Building stop : 74
10 意見
可喜可賀,應該大宴賓客,哈哈。
回覆刪除to shihlun
回覆刪除還大宴賓客咧....沒獎金啦~
不如你海外收購我一幅作品來當作藝術投資,哈哈~
孕那組照片放得相當的好。
回覆刪除當然,我喜歡你的那組不動。哈~!
to ki-one
回覆刪除謝謝啦~
不過照片無法放更大,有點小小遺憾...
開幕茶會那天我有去現場,之後就不太有時間。
回覆刪除很喜歡你的不動。
不過這幾天空下來,展覽卻已經結束了,
看來可能沒機會再看到這組作品,有點遺憾。
to 兇手
回覆刪除謝謝~
因為我出差,所以沒時間去tivac拿作品,他們就先收起來了。
所以你若有空,還是可以去tivac看我的作品,跟小姐講一聲就行了。
他們12號開門。
你大概什麼時候會把作品取走?
回覆刪除12號換成我要出國了。
如果真的無緣,就等你下一次的展覽了 :P
嗯嗯
回覆刪除就等下次個展了
您好,昨天才看過莊靈的攝影回顧展,今天上網就逛您這兒了,您一定有
回覆刪除您的特別用意
只想請問為什麼要以〝瞹曖內含光〞為名?您知道瞹曖內含光的上一句是
什麼嗎?
座右銘 東漢 崔瑗
刪除無 道 人 之 短 , 無 說 己 之 長 。
施 人 慎 勿 念 , 受 施 慎 勿 忘 。
世 譽 不 足 慕 , 惟 仁 為 紀 綱 。
隱 心 而 後 動 , 謗 議 庸 何 傷 ?
無 使 名 過 實 , 守 愚 聖 所 臧 。
在 涅 貴 不 緇 , 曖 曖 內 含 光 。
柔 弱 生 之 徒 , 老 氏 誡 剛 強 。
行 行 鄙 夫 介 , 悠 悠 故 難 量 。
慎 言 節 飲 食 , 知 足 勝 不 祥 。
行 之 苟 有 恆 , 久 久 自 芬 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