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詩 長大 2007/1 高雄2007/1高雄童年是一個長長的籬笆歲月增長 我們看到越多歡笑也越來越遠直到有一天我們高到一個跨步就能越過這道牆我希望最後的回眸還是微笑 Unknown “If I saw something in my viewfinder that looked familiar to me, I would do something to shake it up.” -Gary Winogrand You Might Also Like 19 意見 ishiyen2007年3月6日 晚上8:51當你跨越籬笆的那天就是告別微笑的時候回覆刪除回覆回覆olivia2007年3月7日 凌晨1:00童年不見得是微笑若望的兩張照片裡的小孩,似乎都不是微笑的....又,童年的保存期限為幾年^^回覆刪除回覆回覆olivia2007年3月7日 凌晨1:04小孩的桎梏多,只是腦筋、歷練單純其他外在條件跟大人都一模一樣有時反而覺得大人(自由與權力的擁有)比小孩幸福太多了!回覆刪除回覆回覆amoshaha2007年3月7日 凌晨2:11我好想回到籬笆內喔..回覆刪除回覆回覆olivia2007年3月8日 凌晨1:02我沒看完,先把之前讀過的筆記重點抄一遍。(超過1000字,所以要分兩次po文)閱讀讓人類得以進入捉摸不到、抽象的知識世界,並在文盲之間製造鴻溝。閱讀殘害同年生命,因為就某方面而言,閱讀創造成人生命的提早到來。p.21成人與兒童的主要差別之ㄧ是,成人了解生命中的片段,例如:神秘、矛盾、暴力與悲劇,這些都不適合兒童知道,也就是說,不應該毫無保留的、不知羞恥的告知兒童。在現代世界,在兒童發展成人時,這些秘密得以用心理學上可以讓兒童了解、內化的方式透漏給他們。但是,只有在一個嚴格區分兒童與成人世界的文化,而且也重視這種差異的組織機構中,這種作法才可能存在。p.23~24印刷術創造了「成年」(adulthood)的新定義,成年指有能力閱讀的人,相對的,「童年」指欠缺閱讀能力的人。p.26在中古世紀,童年的概念根本是看不見的。p.27若要「童年」這個概念得以出現、存在,成人的世界必須先改變。這種改變,不只是大幅度的變化,本質上也非常特殊....中世紀時代,歐洲社會出現一些社會變遷,也有一些重要的發明.....但是,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事件,促使成人思考也許他們應當改變對「成年」的看法。直到十五世紀中葉,活版印刷的發明,提供了這樣的一個機會....同時,也改寫了「成年」這一個概念的意義。就定義上而言,新的「成年」概念,完全排除兒童的成分。由於兒童被成人世界所排除,因此必須為兒童尋找另一個存在的世界,而這個世界就是所謂的「童年」。p.29回覆刪除回覆回覆olivia2007年3月8日 凌晨1:03羅文梭(Leo Lowenthal)說:「文藝復興時代以降,對人性的普遍信念植基於下述的看法:個體的存在,絕大部分在於努力對抗種種的社會限制、規範,才能保有獨特的個性。」p.37童年的概念,當然不是事出突然,而是經過近兩百年的演變,才成為西方文明中不可更改的特色。假設不是因為相信每個個體本身都很重要、個人的心靈與生命基本上遠重於社會,童年的概念根本不可能出現。p.37當印刷術開始出現,促使成年人的世界出現嶄新的面貌;從此「成年期」必須靠個人努力爭取,它是一個象徵性的而非生物性的成就;從此,年輕人必須經由學習,進入印刷品的世界,才能成為「成人」。為達到此一目的,他們必須接受教育,因此歐洲人重新發明學校,也促使「童年」的概念成為社會的必然。p.46摘自 《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Neil Postman/著蕭昭君/譯遠流出版(1994)回覆刪除回覆回覆imagelight2007年3月9日 凌晨4:46TO ishiyen、amoshaha不論怎樣,只要記憶裡有微笑,那就一定找得到回去的路。TO olivia哇~果真有做筆記有差。唉,我覺得某部分的我還存在於童年,不想要社會化啊~回覆刪除回覆回覆olivia2007年3月10日 凌晨2:57所謂的個人需要,是從心理學上談的。基本上,彼得潘這個不想長大的性格是說不通的,因為孩子都是想要長大的,他們在成人監護下一直渴望擁有成人才能有的權利、獨立與自由。巴利設計這種角色,不但是他的需求也是訴諸其他成人的渴望,因而使得這角色具有無比的魅力。因為「不想長大的」的意念正是那些失去童真特質與玩耍胡鬧權利的大人會有的情結。那個人在進入成人後能把兒童特質濾得一乾二淨?別說大人愛緬懷眷念童年時光,當大人身置某些情境如跟孩子玩、在母親、愛人旁,他們就會立刻變得像個兒童。事實是,我們永遠得跟這些曾存在我們身上的特質並存,而且跟它產生一種相依且相斥的關係。英國研究者荷蘭(Patricia. Holland)就道出這樣的矛盾「成人對自己的童年持續哀悼,並且繼續在其中重新發明。」而且「成人會運用童年來鞏固成人的地位與慾望,而犧牲了兒童本身。」(藉由教育或傳播來告訴大眾兒童應該是怎麼樣的)摘自 童書榨汁機 - 何謂彼得潘?何謂兒童?2007/三月 07 http://books.wownet.net/modules.php?name=News&file=article&sid=1531回覆刪除回覆回覆olivia2007年3月10日 凌晨4:44中古世紀,歐洲社會陷入文盲狀態,持續千年的現象,則是無庸置疑。p.20所有重要的社交活動,只能透過面對面的口頭溝通方法。塔克曼(Barbara Tuchman)指出,在中古世紀,一般人主要依賴耳朵獲得知識。他們聽佈道、看神秘劇,聽人演唱民謠、朗誦詩歌,聽民間故事。因此,歐洲回復到人際溝通上最「自然」的型態,以口語談話為主,並以歌謠為輔。對大部分的人類歷史而言,人類在生物學上是「口語人」,人類的基因結構乃為說話而設。另一方面,識字文明是文化制約歷程的產物。p.21盧梭指出,人類若要盡可能接近自然生活,就必須唾棄書本和閱讀行為。在《愛彌兒》一書中:「閱讀為童年帶來許多禍害,因為書本教導兒童談論自己一無所知的話題。」p.21在文字世界中,身為成人暗示著他們得以有機會接觸文化秘密,這些秘密皆是以非自然人為的符號象徵記錄下來....在文盲世界中,無需嚴格的分辨兒童和成人,因為秘密有限,文盲文化並不需要訓練才能了解自己的文化。p.22塔克曼也指出,中古世紀人類行為的特色是,不分年紀皆相當幼稚,道理在此。在口語溝通的世界中,成人的概念並不存在,遑論兒童的概念。這點也說明了各種資料來源皆指出:中古世紀時期,人類的童年在七歲就結束了。為何是七歲?因為兒童在七歲時,剛好可以駕馭語言。他們能表達自己的看法,也了解成人的看法。他們知道舌頭裡外的所有秘密,他們只需要知道這些就已足夠。這一點,有助於我們進一步了解為何天主教教會將七歲定為理性的年紀,兒童成長到七歲時,就應當要了解是非的差別。p.22身處在口語相傳的溝通文化中,與成人共享社會氛圍,不受隔離,中古世紀的兒童有機會接觸跟成人世界一樣的所有文化、行為模式。七歲的小男孩除了沒有能力做愛和參戰外,他在各方面與成人無異。p.24布魯格爾的畫,事實上指出兩項重點:一是當時的文化不能也不願對兒童做某些保留,這是與羞恥的概念有關,二是文明的觀念。當時的社會並沒有一套豐富的正式行為,供年輕人效法。p.24摘自 《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Neil Postman/著蕭昭君/譯遠流出版(1994)回覆刪除回覆回覆olivia2007年3月10日 凌晨4:45貼了兩遍**~回覆刪除回覆回覆olivia2007年3月10日 下午2:26第五章結尾根據我所描述的種種情形看來,電子媒介根本無法禁止任何秘密。只要沒有秘密,當然,童年的概念也就不可能存在。《童年的消逝》,Neil Postman/著 p.88回覆刪除回覆回覆olivia2007年3月10日 下午2:29洛克的市民社會跟黑格爾對市民社會的定義可有很大的不同啊~回覆刪除回覆回覆ShadowAlbert2007年3月11日 清晨7:06我沒看過《童年的消逝》,不過看過以上的文字後,感覺還蠻神祕的。這本書討論的內容應該有它的局限性吧,例如:「電影分級」之類比較單向性的。回覆刪除回覆回覆olivia2007年3月14日 上午8:52剩下一點點,一直沒辦法讀完**:今天又摘了一些↓過去對兒童是獨特的個體的假定,已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種觀點,遊戲已經不再是為了好玩而已,而是為了一些外在的目的,例如:成名、金錢、外表、改變身分地位、國家榮譽。因為對成人而言,這是很嚴肅的一件事。當童年的觀念逐漸消逝時,兒童對遊戲的看法也勢必消逝。P.137本書開宗明義的陳述,童年的概念是一個社會現象,而非生物上的必然,然而熟悉兒童心理學的如皮亞傑等人的立論根據,時下的觀點是:兒童發展各個階段,受制於人類生物上的需要。事實上,皮亞傑認為他的研究是「遺傳的知識論」,他指出兒童根據遺傳原則,從一個階段的認知發展到另一個階段….童年這個社會現象,不曾在中世紀出現,而是始自十六世紀,顯在則日漸消失….假使皮亞傑的說法為真,那麼童年的概念,並非人類的啟蒙所發明,而是被發現,而且新的資訊環境並未讓它消逝,只是在壓抑它的存在而已。P.150童年概念好比語言的學習,它具有生理上的基礎,但是如果沒有社會環境的激發、培育和需要,它不可能存在。如果一個社會文化的優勢媒體,要求隔離年輕人,讓他們學習非自然的、特殊的、複雜的技能和態度,那麼童年的概念,會以各種方式出現,清楚而且不可或缺。如果一個文化的傳播方式,無須對年輕人進行長期的隔離,那麼童年的概念永遠是沉默的,不為人知的。P.150回覆刪除回覆回覆olivia2007年3月14日 上午8:59給shadowalbert電影分級這個問題postman在這本薄薄小書並沒有談到,但他針對電視有提到一些。最近還在讀一月新出的媒體素養教育(作者:吳翠珍、陳世敏出版社:巨流圖書公司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55809)及接下來要讀的大衛.白金漢(David Buckingham)的《童年之死》,或許窺探一些您要的答案。回覆刪除回覆回覆imagelight2007年3月27日 晚上8:06童年是個難解的神秘現象。每個人的心靈都不同,而我們自身的記憶,也慢慢模糊。我們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成人,是種慢慢演進的過程,不是跨越兩個界限,像成年禮一樣(或者說18歲)我的照片裡試圖找出童年裡的成人現象,也許只有那一瞬間,但那反映了潛藏在我心裡的童年嚮往。回覆刪除回覆回覆F2007年5月25日 晚上9:58"one night"這是我小時後最想要的禮物卻只在像這樣的看板上才有回覆刪除回覆回覆F2007年5月25日 晚上10:00寫太快想要一夜轉大人的禮物回覆刪除回覆回覆imagelight2007年5月26日 凌晨3:18小時候總希望趕快長大,到了某個年紀(據說是30)會開始希望年齡不要增加...回覆刪除回覆回覆新增留言載入更多…
19 意見
當你跨越籬笆的那天
回覆刪除就是告別微笑的時候
童年不見得是微笑
回覆刪除若望的兩張照片裡的小孩,似乎都不是微笑的....
又,童年的保存期限為幾年^^
小孩的桎梏多,只是腦筋、歷練單純
回覆刪除其他外在條件跟大人都一模一樣
有時反而覺得大人(自由與權力的擁有)比小孩幸福太多了!
我好想回到籬笆內喔..
回覆刪除我沒看完,先把之前讀過的筆記重點抄一遍。(超過1000字,所以要分兩
回覆刪除次po文)
閱讀讓人類得以進入捉摸不到、抽象的知識世界,並在文盲之間製造鴻
溝。閱讀殘害同年生命,因為就某方面而言,閱讀創造成人生命的提早到
來。p.21
成人與兒童的主要差別之ㄧ是,成人了解生命中的片段,例如:神秘、矛
盾、暴力與悲劇,這些都不適合兒童知道,也就是說,不應該毫無保留
的、不知羞恥的告知兒童。在現代世界,在兒童發展成人時,這些秘密得
以用心理學上可以讓兒童了解、內化的方式透漏給他們。但是,只有在一
個嚴格區分兒童與成人世界的文化,而且也重視這種差異的組織機構中,
這種作法才可能存在。p.23~24
印刷術創造了「成年」(adulthood)的新定義,成年指有能力閱讀的
人,相對的,「童年」指欠缺閱讀能力的人。p.26
在中古世紀,童年的概念根本是看不見的。p.27
若要「童年」這個概念得以出現、存在,成人的世界必須先改變。這種改
變,不只是大幅度的變化,本質上也非常特殊....中世紀時代,歐洲社
會出現一些社會變遷,也有一些重要的發明.....但是,並沒有什麼特別
的事件,促使成人思考也許他們應當改變對「成年」的看法。直到十五世
紀中葉,活版印刷的發明,提供了這樣的一個機會....同時,也改寫了
「成年」這一個概念的意義。就定義上而言,新的「成年」概念,完全排
除兒童的成分。由於兒童被成人世界所排除,因此必須為兒童尋找另一個
存在的世界,而這個世界就是所謂的「童年」。p.29
羅文梭(Leo Lowenthal)說:「文藝復興時代以降,對人性的普遍信念
回覆刪除植基於下述的看法:個體的存在,絕大部分在於努力對抗種種的社會限
制、規範,才能保有獨特的個性。」p.37
童年的概念,當然不是事出突然,而是經過近兩百年的演變,才成為西方
文明中不可更改的特色。假設不是因為相信每個個體本身都很重要、個人
的心靈與生命基本上遠重於社會,童年的概念根本不可能出現。p.37
當印刷術開始出現,促使成年人的世界出現嶄新的面貌;從此「成年期」
必須靠個人努力爭取,它是一個象徵性的而非生物性的成就;從此,年輕
人必須經由學習,進入印刷品的世界,才能成為「成人」。為達到此一目
的,他們必須接受教育,因此歐洲人重新發明學校,也促使「童年」的概
念成為社會的必然。p.46
摘自 《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Neil Postman/著
蕭昭君/譯
遠流出版(1994)
TO ishiyen、amoshaha
回覆刪除不論怎樣,只要記憶裡有微笑,那就一定找得到回去的路。
TO olivia
哇~果真有做筆記有差。
唉,我覺得某部分的我還存在於童年,不想要社會化啊~
所謂的個人需要,是從心理學上談的。基本上,彼得潘這個不想長大的性
回覆刪除格是說不通的,因為孩子都是想要長大的,他們在成人監護下一直渴望擁
有成人才能有的權利、獨立與自由。巴利設計這種角色,不但是他的需求
也是訴諸其他成人的渴望,因而使得這角色具有無比的魅力。因為「不想
長大的」的意念正是那些失去童真特質與玩耍胡鬧權利的大人會有的情
結。那個人在進入成人後能把兒童特質濾得一乾二淨?別說大人愛緬懷眷
念童年時光,當大人身置某些情境如跟孩子玩、在母親、愛人旁,他們就
會立刻變得像個兒童。事實是,我們永遠得跟這些曾存在我們身上的特質
並存,而且跟它產生一種相依且相斥的關係。英國研究者荷蘭
(Patricia. Holland)就道出這樣的矛盾「成人對自己的童年持續哀
悼,並且繼續在其中重新發明。」而且「成人會運用童年來鞏固成人的地
位與慾望,而犧牲了兒童本身。」(藉由教育或傳播來告訴大眾兒童應該
是怎麼樣的)
摘自 童書榨汁機 - 何謂彼得潘?何謂兒童?2007/三月 07
http://books.wownet.net/modules.php?
name=News&file=article&sid=1531
中古世紀,歐洲社會陷入文盲狀態,持續千年的現象,則是無庸置疑。
回覆刪除p.20
所有重要的社交活動,只能透過面對面的口頭溝通方法。塔克曼
(Barbara Tuchman)指出,在中古世紀,一般人主要依賴耳朵獲得知
識。他們聽佈道、看神秘劇,聽人演唱民謠、朗誦詩歌,聽民間故事。因
此,歐洲回復到人際溝通上最「自然」的型態,以口語談話為主,並以歌
謠為輔。對大部分的人類歷史而言,人類在生物學上是「口語人」,人類
的基因結構乃為說話而設。另一方面,識字文明是文化制約歷程的產物。
p.21
盧梭指出,人類若要盡可能接近自然生活,就必須唾棄書本和閱讀行為。
在《愛彌兒》一書中:「閱讀為童年帶來許多禍害,因為書本教導兒童談
論自己一無所知的話題。」p.21
在文字世界中,身為成人暗示著他們得以有機會接觸文化秘密,這些秘密
皆是以非自然人為的符號象徵記錄下來....在文盲世界中,無需嚴格的
分辨兒童和成人,因為秘密有限,文盲文化並不需要訓練才能了解自己的
文化。p.22
塔克曼也指出,中古世紀人類行為的特色是,不分年紀皆相當幼稚,道理
在此。在口語溝通的世界中,成人的概念並不存在,遑論兒童的概念。這
點也說明了各種資料來源皆指出:中古世紀時期,人類的童年在七歲就結
束了。為何是七歲?因為兒童在七歲時,剛好可以駕馭語言。他們能表達
自己的看法,也了解成人的看法。他們知道舌頭裡外的所有秘密,他們只
需要知道這些就已足夠。這一點,有助於我們進一步了解為何天主教教會
將七歲定為理性的年紀,兒童成長到七歲時,就應當要了解是非的差別。
p.22
身處在口語相傳的溝通文化中,與成人共享社會氛圍,不受隔離,中古世
紀的兒童有機會接觸跟成人世界一樣的所有文化、行為模式。七歲的小男
孩除了沒有能力做愛和參戰外,他在各方面與成人無異。p.24
布魯格爾的畫,事實上指出兩項重點:一是當時的文化不能也不願對兒童
做某些保留,這是與羞恥的概念有關,二是文明的觀念。當時的社會並沒
有一套豐富的正式行為,供年輕人效法。p.24
摘自 《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Neil Postman/著
蕭昭君/譯
遠流出版(1994)
貼了兩遍**~
回覆刪除第五章結尾
回覆刪除根據我所描述的種種情形看來,電子媒介根本無法禁止任何秘密。只要沒
有秘密,當然,童年的概念也就不可能存在。
《童年的消逝》,Neil Postman/著 p.88
洛克的市民社會跟黑格爾對市民社會的定義
回覆刪除可有很大的不同啊~
我沒看過《童年的消逝》,不過看過以上的文字後,感覺還蠻神祕的。這本
回覆刪除書討論的內容應該有它的局限性吧,例如:「電影分級」之類比較單向性的。
剩下一點點,一直沒辦法讀完**:
回覆刪除今天又摘了一些↓
過去對兒童是獨特的個體的假定,已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種觀
點,遊戲已經不再是為了好玩而已,而是為了一些外在的目的,例如:成
名、金錢、外表、改變身分地位、國家榮譽。因為對成人而言,這是很嚴
肅的一件事。當童年的觀念逐漸消逝時,兒童對遊戲的看法也勢必消逝。
P.137
本書開宗明義的陳述,童年的概念是一個社會現象,而非生物上的必然,
然而熟悉兒童心理學的如皮亞傑等人的立論根據,時下的觀點是:兒童發
展各個階段,受制於人類生物上的需要。事實上,皮亞傑認為他的研究是
「遺傳的知識論」,他指出兒童根據遺傳原則,從一個階段的認知發展到
另一個階段….童年這個社會現象,不曾在中世紀出現,而是始自十六世
紀,顯在則日漸消失….假使皮亞傑的說法為真,那麼童年的概念,並非
人類的啟蒙所發明,而是被發現,而且新的資訊環境並未讓它消逝,只是
在壓抑它的存在而已。P.150
童年概念好比語言的學習,它具有生理上的基礎,但是如果沒有社會環境
的激發、培育和需要,它不可能存在。如果一個社會文化的優勢媒體,要
求隔離年輕人,讓他們學習非自然的、特殊的、複雜的技能和態度,那麼
童年的概念,會以各種方式出現,清楚而且不可或缺。如果一個文化的傳
播方式,無須對年輕人進行長期的隔離,那麼童年的概念永遠是沉默的,
不為人知的。P.150
給shadowalbert
回覆刪除電影分級這個問題postman在這本薄薄小書並沒有談到,但他針對電視有
提到一些。
最近還在讀一月新出的媒體素養教育(作者:吳翠珍、陳世敏
出版社:巨流圖書公司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
item=0010355809)
及接下來要讀的大衛.白金漢(David Buckingham)的《童年之
死》,或許窺探一些您要的答案。
童年是個難解的神秘現象。
回覆刪除每個人的心靈都不同,而我們自身的記憶,也慢慢模糊。
我們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成人,是種慢慢演進的過程,不是跨越兩個界限,
像成年禮一樣(或者說18歲)
我的照片裡試圖找出童年裡的成人現象,也許只有那一瞬間,但那反映了
潛藏在我心裡的童年嚮往。
"one night"
回覆刪除這是我小時後最想要的禮物
卻只在像這樣的看板上才有
寫太快
回覆刪除想要一夜轉大人的禮物
小時候總希望趕快長大,到了某個年紀(據說是30)會開始希望年齡不要增加...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