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e-Zone Moving「無境飄流」攝影展座談會實錄

雖然這篇演講稿是2002年所整理,最初刊登在明日報新聞台裡面,但現在再來看謝春德老師對於影像數位化的想法,還是會覺得受益良多。截至目前,傳統底片的市場每下愈況,數位相機更是人手一台,越來越多人不看觀景窗拍照了。所以將這篇文章回鍋放在部落格裡面,希望大家能交流一下。


--------------------------------------------------------

緩緩步下誠品B2的階梯,迎面而來是幅臉部漆黑、刁著一根菸的巨大男子,我正在謝春德老師的「無境漂流」攝影展現場,感受這一切影像的旅程。以下便是九月十四日下午兩點半的演講座談會實錄:

暗房數位化後,我在哪裡。
--------------------------------------------------------

首先我要跟各位觀眾說聲抱歉,讓你們聆聽這麼冗長無趣的技術分析。

數位化真的要這麼辛苦嗎?電腦沒有辦法像提款機一樣,我們需要什麼,他就給我們什麼。假如它不能給我們提供更多的方便、更多的可能性,那我們大可棄之如敝 屣。這表示我們要的東西要在電腦上面嘗試過好幾次,才能知道你要的東西是什麼。但是,這條路是這麼的漫長嗎?我不以為然。

大家都知道,當十八世紀末照相機發明之際,當時社會上許多傳統繪畫的創作者,卻用許多理由去反對它,這大概就跟我們現在去反對影像數位化的道理是差不多 的。這樣的機器發明之後,他們質疑人到哪裡去了呢,怎麼被機器限制住了呢?影像的完成不再困難,只要一個按鈕就可實現。這是當我們面臨數位化的浪潮時代, 要去深深反省的。不過,我個人認為這並不是一場災難,而會是一個開始、啟蒙。

我會這樣說,是因為我在影像的數位化上得到真正的快樂。君不見電腦鍵盤上密密麻麻的符號,對於輸入文字這樣一個簡單的行為,非要搞的它如此複雜。各位知道 我的注音符號發音很差,如果用注音輸入法一定都打不出字來,所以我選擇了無蝦米輸入法,只要鍵入英文字母就可以打出國字了。我舉這個例子,是要說明每個人 都可以去找到一條最適合自己的、最為可行的道路。找到一個方法去面對內心的自我創作,那麼我們才能來討論數位化,而不用把它丟到垃圾桶內。

數位化的誕生,都是因為有了需求才被發明的,而要進入這樣的境界是十分簡單的,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

回到攝影的問題,在面對數位化的時代,「什麼是真實」是大家最為關心的課題。各位可以看一看我擺在會場中央大幅的520集會遊行照片,就當時在場的每一個 人而言,每一個人都說他看到的是真相,可是在同樣的時段,每一個角落所發生的事情真的都有看到嗎。我想,其實每一個人看到的都是一團迷霧。所以我擺這幾幅 照片就是為了佐證這個事實,真相只有一個,只有當事人知道,其餘的人都是在霧裡看花。當我們在追尋所謂的真相(或者說創作)時,我們只能像剝洋蔥一樣,一 層一層地慢慢觸到真實的核心。可是,我們真的能觸到嗎?當我們走到那個地方的時候,真正的核心都已經不知道跑到什麼地方去了,它已經飄離了。

這就是問題的所在,當我們在談何為真實、何謂真相,我不認為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在二三十年前,大家在藝術運動裡談到現代藝術一個「NOW」的觀念,都 在哈柏太空望遠鏡發明之後,受到了質疑。我舉個例子,幾年前哈柏太空望遠鏡拍到了一張星球正在形成的樣貌,它距離我們有一百五十億光年。各位可以想一想當 我們現在拍了這張照片,是這星球一百五十億年前正在形成的樣子,那我試問,我們知道它現在變成了什麼樣子嗎?同樣的,這個星球大概也不知道我們地球現在是 什麼樣子哪!可是問題是「現在」在哪裡呢。當我現在看到你,你看到我,在這一瞬間發生之後,其實它已經消失了,它不存在了。這事情就像我們拍照一樣,當我 們裝上底片,按下快門拍攝一張影像,並在底片上顯像以後,它就已經變成了過去。我大膽地解釋形成一切人間的模樣,就只有未來與過去而已。假如我們要找到 「現在」才能同意那叫「真實」的話,那為何我們要陷在這樣的迷思裡面去找什麼叫真相?什麼是真實?那是很困難的。

我認為我們的世界只有「過去」與「未來」,在這兩個概念裡面交替。我提出個空間意識的想法,相信大家都有參加婚禮派對的經驗,當我們在這個場景裡呆了幾個 小時之後,你會相信那個世界是真實的、是存在的;如同我們現在這個座談會一樣,這樣的佈置、大家坐在這裡聽我演講,但是等到待會全部拆掉後,你會想剛剛的 世界之的存在嗎,它真實嗎?它其實已經改變了。我並不是不重視真實,而是身為一個創作者我們要注意的是在那個時間空間裡,你在意的是什麼?你的觀點是什 麼?那才是最重要的。就像在新聞現場,許多攝影記者常說拍照要客觀、不介入,可是我們畢竟只是一個人,並不是上帝,無法將當時發生的所有事情面面俱到地紀 錄下來。就算有人在現場裝了好幾部360度的攝影機,將當時所發生的事情全部紀錄下來,但是基本上這在新聞攝影上是不可能實現的,時間有限,你所能捕捉的 也只是你在這空間裡的想法而已。

在這裡我舉出一個例子,在十九世紀末美國攝影家Edward Curtis,他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拍攝北美的印地安人。各位要知道那時候的攝影是十分艱難的,又大又重的玻璃板底片,用好幾部馬車載著他的設備,連暗房也 不例外。在那個時代,他拍了兩三萬張的照片,是十分驚人的。他的照片裡面呈現出印地安人的家居生活、服飾、儀式。但是諸位要知道,在1880至1900年 代,北美的印地安人早就不這樣穿衣服了,許多儀式也都失傳了。Curtis那時拍了這些照片就是為了複製、重塑歷史,就像現在我們去原住民部落一樣,請那 邊的耆老穿上傳統服飾,擺姿勢拍張照片。可是當我們現在看這些照片,我們會認為那是偽裝的或者演出來的。但是,對我們來講,那只是一個真實,因為這是 Curtis當時的想法,他用屬於他對北美印地安人的觀點來看世界,這才是身為一個人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很多人在談什麼叫做真實性,我認為在面對 Curtis,這樣的真實性就瓦解了。

回到剛剛的主題,當我們把像機拿起來,對著觀景窗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用另一隻眼睛看世界,並且感受這世界到底怎麼了。辛棄疾在「賀新郎」這首詞這樣寫 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他已經將人們心情反映在景物的起落,說明的十分清楚。照相機是個非常奇妙的東西,它就像你 的眼睛,用來看這個世界,也像一面鏡子,投射自己的內心「我在哪裡?」「我是誰?」,那都是你自己心情的寫照。這便是攝影最大的魅力。

我再舉出一個例子來說明影像真實性的問題,Richard Avedony在「In the American West」亦拍攝了美國的西部生活。在那個年代,美國西部是許多人嚮往的掏金夢。可是Avedony並不這樣想,他認為美國西部是流浪漢、煙毒者、還有第 三世界少數民族的聚集地,早就已經不是美國以前的黃金之夢,而變成了失落之城。他拍攝了一系列8乘10的肖像照,其中有一張受到爭議的便是一個戴著用一塊 錢美金編織出的花圈的會計小姐,並且聲稱是在銀行派對中所拿到的佈置道具。但是展覽過後,有人打電話來說這是假的,抗議那是Avedony自己找到一個適 合的人選,再自己製作出美金花圈,如此拍攝而成的。我們再來看看最有名的一張「養蜂人」(http: //www.temple.edu/photo/photographers/avedon/avedon3.html),他在報紙上登了應徵啟示,希望 找個養蜂人來拍攝肖像。可是卻一直都沒有合適的人選,到最後他竟然找到一個會計師合乎他的夢幻形象要求,便將他帶到蜜蜂堆裡,拍攝了這張照片,取名為養蜂 人。當然這也造成了許多批評,Avedony
便回應說:「我並不是在做文件式的報導,我這些照片不是要放在圖書館裡面歸檔。我是在拍攝我所認知的美國西部,這裡面也許有我的親人與我的朋友,我曾經在 那裡失落過,我認為我應該回去那裡。假如那裡的人物它能夠彰顯出我的夢想我的慾望,那麼這就是我心目中的西部。」諸位想一想,這不就是創作的本質嗎。你所 認為的世界是怎麼樣的,那他就是怎麼樣的,因為這是你用自己的感官去認知的。

花了這麼長的時間來談什麼是真實,都是希望大家都能從夢中醒來,了解到這世界上並沒有真實,在夢與非夢之間,就是我追求的道路。對於我的創作,我不知道各 位是怎麼樣想的,反正那是你們家的事,你們自己去理解屬於自己的世界就好了。你只要相信在每一刻都是你所認知的、你渴望、你在意的,那才是最重要的。

大家看看週遭的相片,我很訝異他居然還掛在牆上,他為何不能走到我們的身邊呢。人類一開始圖像的發明,就是繪於洞穴裡頭的壁畫。我們來想像那時的人類為何 要將這些符號畫在牆上呢?通常都是用來記載下他所擁有的財產。人從出生到這個世界,感官功能是一道一道被開啟的,相反的,人死亡的時候,則是一道一道被關 閉的。人就是在這樣被打開被關閉裡面完成了生命。而各種感官的功能,慢慢地被人類察覺到不夠用,進而發明了許多工具來輔助。譬如我現在在使用的麥克風,就 是因為眾人的耳朵不夠靈敏而創造出來的。許多工具就這樣逐步地被發明、被使用。就像舞蹈音樂一樣,人們想盡辦法用不同的媒介來發抒自己的感情,慢慢地人們 開始用圖像用畫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其中有個最重要的想法就是,這個工具是我所信賴的,文字、圖像符號才會被人所使用。可是為何圖像一定要掛在牆上呢?他 為何不能走下來,讓人們用圖形解決溝通的問題?我跟大家一樣都面臨相同的問題,所以我的「無境漂流」展覽,也只是為了解決暗房數位化的問題。第一、我希望 暗房可以能夠在光天化日之下就能實行,可以不用再進入又黑又臭又毒的暗房。第二、大家都有將照片送給沖印店,洗出來顏色不準的經驗,畢竟台灣沖印的環境無 法讓創作者的每一張照片都依著自己的色調去放大,而暗房的數位化,便可以走到一個隨心所欲的境地。我了解各位剛剛在聽廠商的產品講解是很忍耐的,我期望各 位先不要去管那些繁雜的技術層面,好像要完全學到會才可以創作,我認為要想的是我需要什麼樣的照片,拿一台電腦跟印表機,就來試試看。

可是在這裡面有個很重要的問題,便是色差。大家知道色彩管理系統就是要讓螢幕上看到的色彩,跟印出來是一樣的。可是在台灣這樣的環境,這實在是件困難的事情,就像在沖印店裡洗照片一樣,每個人都把責任推到消費者身上,其實那都是各說各話。但是數位化的攝影,我們便可以盡量使用一些工具來調校色差的問題,讓我所想的,跟最後成品出來是一樣的。

數位化的影像跟傳統類比式的影像,它的分別就是數位化是用0101拼湊而成的影像,其中的一些細節被忽略掉,而且在經過多次的存取後會耗損。但是人類是很奇妙的動物,舉個例子,從以往的唱盤到錄音帶到CD,人類的適應能力越來越強,會把那些消失的細節去模擬出來,將那些落差給消除掉,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對於這些設備,我們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操控他們,命令他們幫我做事,而不是讓機器控制我們。如此,進入數位世界,才是一條對的道路。謝謝!



Q&A


Q:數位像機照起來好像比較沒有立體感,比較平面。但是傳統底片拍出的照片就比較好,請問一下是為什麼?
A:這事情是這樣的,傳統底片擁有較高的像素,如同在這個空間裡面,底片可以塞下一百個人,可是數位可能就只能塞下二十個人。這是目前數位像機技術仍無法克服的部分。但是回過頭來看,如果傳統底片要轉存成數位檔案,就需要高階的滾筒掃描器,才能將影像的耗損降到最低。


Q:我想請問一下老師這些影像的原稿是135底片?還是更大尺寸的底片?還有經過這次展覽,您對您的照片(影像的意義)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呢?(提問者為蔣載榮老師)
A:這些底片全是用135底片拍出來的,經過自己掃描後處理的。之前有次拿了很多照片去掃描,結帳的時候發現竟然要四萬多元,後來我就乾脆自己買了一部五萬元的掃描器。說到是否有不滿足的地方,這是當然有的呀!這次展覽只是一個開始,明年二三月會有一個更大的展覽,主題叫做「洞穴」,你們下次來看就知道,會有很多你們想像不到的奇妙,會跑會動的,我認為影像世界就是應該像這樣可愛動人的。什麼事情都要有第一步,要許多力量結合,他不可能是單一的。

我在這裡要提出一個重要的經驗,就是在兩年前新政府剛執政的時候,請了四個美國經濟學家,幫台灣做了演講,那一年台灣正是世界第二大電子設備生產國。他們發表了五點聲明,我提出其中最重要的兩點:
「一、你們曾經是最大的電腦生產國,但是,你們有自己的品牌嗎?挪威跟瑞典的人口比你們少,可是他們有NOKIA跟易利信,你們有嗎?你們的社會應該把創意當成社會資產,拼裝的產業不足以稱為國家產業。」
全世界電影的產值有兩千多億,多被好萊塢給佔走,而電玩市場的產值也有兩千多億,卻被日本跟韓國給瓜分了。由於他們整合創意的制度,讓他們的創意可以在這樣的市場裡發揮。我們不能老是靠台積電呀,大家想想它現在都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
「二、你們社會應該敢於接受敢嘗試失敗的人。」
這個事情是很重要的,一件任務的成功都是經過無數次的失敗才能實現,可是,現在我們上樓去看看誠品書店裡賣的書,所有的書都告訴我們「如何成功」:愛情成功、感情成功、換工作成功、三角關係如何成功&(笑),從來沒有人教導我們如何面對失敗、處理失敗,所有事情都是在失敗當中累積出來的。

一個創作者就是要去發現這些現實中的不滿,用鏡頭用眼睛認真看這個世界,當你用這些看到自己,也就是你看清這世界的時候。


Q:我看了您的照片,想問問老師為何不使用比較接近傳統像機品質的熱昇華印表機來列印照片呢?另外我很好奇會場中一再重複播放的新聞畫面,好像是在華山藝文中心前的事件,不知道您是不是有些話想要告訴大家?
A:首先第一個問題,我曾經用過熱昇華列印過,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買的起熱昇華來列印照片。我就有個拿照片輸出的經驗,列印出來後我告訴他我不是這個顏色,但是他告訴我就是這個顏色。後來我拿到另外一家去印,他就跟我說你的照片膚色是這樣,但是我們的客戶的膚色是另一種,我如果調整的話會很麻煩,就無法跟客戶交代了。每一個人都打著為了客戶的旗幟,可是,我也是你的客戶呀!就跟那個市議員代表講的一樣,我也是你的市民呀!你要幫我服務呀!我們找不到一個空間來辦火盆舞會,那你怎麼可以聽信謠言,沒有證據就說這是搖頭派對、性愛派對呢?我認為每個人都不要打著「我為了你」的旗幟,這就是偽善,應該先服務自己,才有能力服務別人。

關於無境漂流,我有許多的感觸,我每到一個國家旅遊,我都處心積慮地計畫移民到那個國家,就算那個國家有多麼的落後。可是不知道什麼原因,每次回來以後,我還是留在這裡。每次睡覺我都希望最好不要醒來,可以活在夢裡,但是在現實生活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就是因為這樣的衝突、這樣的矛盾,讓我有一些話想要講。而我會的就只是拍照片跟影片,我也不知道到底有沒有講出來,但是那也不重要,主要這些動作能夠讓我自己心安一點、好睡一點,那就OK了。無境漂流就是這樣的意念之下生成的,不管怎樣當我在漂流的時後,我希望能夠感受到自己的溫度、自己的呼吸,這樣我就已經很滿足了。

Q:我想請教一下謝老師,數位攝影與傳統報導攝影是否會有矛盾存在,數位化的意義在哪?它會有怎樣的影響?
A:假如我是一個總編輯,我坐在辦公室裡,每個攝影記者身上都有數位相機,透過衛星的傳輸器,我可以看到你在哪裡,我可以指揮說你為什麼不左邊一點、不右邊一點,你為什麼躲在後面摸魚講笑話。在那個時候攝影記者就只是一個工具,可是我並不贊同這樣。作為一個報導攝影工作者,要想的是這工具在你身上你要怎麼用,不能變成它的奴隸,要如何變成它的主宰者,這才是最重要的。數位化的隱憂,其實我們並不知道它會怎樣發展的。

Q:我想請問一下為何當初在拍攝的時後不直接選擇使用數位相機呢?
A:你問到我的痛處了(笑)。我窮一生之力,買了許多器材,我都覺得我好像是幫日本人和美國人賺錢的工具。器材一代一代的更新,好不容易借了錢買了最新器材,沒有幾個月它就被淘汰,債都還沒還完。所以在那時我掙扎了很久,數位相機的價位還不是我所能夠承擔的,直到有一天突然就踏入了數位相機的領域。因為它就像幼稚園一樣才剛萌芽,我認為每個人要根據你的需求,才能解決你的問題。而說到我為何開始使用電腦,就是有次我幫中興百貨拍了三組平面照片,其中只是需要在黑白的照片中,將圖片中的鞋子染紅,結果三張竟然要六萬元。我當時暗自在心裡臭罵,就一股衝動自己買了一部電腦自己來玩,我覺得有的時候生氣也是一件好的事情。


Q:可以談談您去拍照的經驗裡面,哪個讓您最深刻?
A:以前我有高山症,無法攀登高山。但最近我終於在兩個朋友的協助下,在今天四月成功地登上了三千七百多公尺的南湖大山,當我站在峰頂,看著縹緲的山稜線,我就作了一個決定:萬一中共真的打過來,我就準備躲在這個地方打游擊(笑)。

Q:我想請問一下這些照片為何使用拼貼的手法去完成的呢?
A:這裡面沒有複雜的問題,只有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技術的障礙。因為你有多少技術,才可以作多少事情,我的技術大概還停留在這個程度。我記得有個朋友取笑攝影說,你的作品完成的真快,只要一秒鐘按下快門就完成了。但是我要告訴各位,接觸數位影像之後沒有這麼容易,有時一張照片要處理兩三個禮拜才能完成,我看我的朋友他一個晚上可以畫很多張畫,所以在時間的使用上、動作的完成度上其實是沒有分別的。我們回到原點來看「ART」這件事情,在拉丁文裡面它是工匠的意思,在作圖像的時候,大家都想要讓每一點每一個細節都像真的一樣,但是,創意不應該是這樣。你再怎麼樣想讓它變成真的,它都不會是真的。

我們在欣賞畫作的時候,對於畫裡面的小小技術上的缺陷,因為我們意識到它是畫,所以便不這樣要求。但是對於照片我們就不這樣要求,「為什麼這邊這個點不像?」「為什麼你看起來像拼貼,背景都跑出來了?」我告訴你們,我就是要讓它跑出來,讓你感覺它不一樣,讓我不要陷在這個迷霧裡。當然你也可以將他作的一模一樣,但是「一樣」的意義在哪裡呢?本來就是創造一個「不一樣」的東西,就不要再將它變成「都一樣」。我重申一點,技術很重要,但是我們不要陷在這樣的迷思裡。



延伸閱讀
1. Richard Avedony「In the American West」=
http://www.temple.edu/photo/photographers/avedon/Avedon.html

2. Edward Curtis=
http://www.sil.si.edu/Exhibitions/Curtis/

3.刊登於光華雜誌、莊靈老師的介紹
http://www.taiwan-panorama.com/ch/show_issue.php3?id=200169006102C.TXT&page=1

You Might Also Like

5 意見

  1. 好文章
    值得再三閱讀與深思

    用了三年的數位相機
    回頭使用底片機時
    才發現以往的穩定度與靈敏度
    在數位可以即刻檢視下的功能
    慢慢液化
    我曾惶恐
    正在平衡當中...

    回覆刪除
  2. 嗯嗯,我現在仍舊沒有數位相機(除了DV的兩百萬像素、手機的30萬像素
    簡易數位相機),也沒什麼不方便的感覺。

    「當下可以觀看」與「節省沖洗時間」是我認為數位相機最大的優勢所
    在,所以業界是從報社、婚紗寫真最先開始購置數位相機,而現在連雜誌
    社也幾乎都用數位相機了。不知道EYESHOT所謂的穩定度與靈敏度液化是
    指什麼樣的情形呢?

    我還有好幾卷黑白底片放在冰箱裡保存、有些是一兩年前拍的、有些是最
    近拍的。沒有顯影的影像,要過好久才能檢視他,拿來跟數位相機一秒鐘
    馬上看到照片的速度相比,不禁要問,創作會因為檢視照片的時間長短而
    有所不同嗎?

    一種拿到剛沖好的底片,在看片台上,戰戰兢兢、心跳微增、不知道將要
    看到什麼樣的影像的興奮快感,在數位相機的時代裡,慢慢失去...

    回覆刪除
  3. 阿維東拼成阿維東尼了~~

    好文章,可以讓人對數位攝影多些思考

    回覆刪除
  4. 值得深思的好文章~
    現在未使用數位系統對於數位化也並不排斥它,因為對我來說善用工具才是重點^^

    回覆刪除
  5. To josef & achuan0327

    的確,在這樣數位相機發達的時代,更要好好去思考影像的內容,而不能
    因為他的「易取」,而遺忘了影像的本質。

    回覆刪除

Flickr Images

TUVALU標本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