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之路
在台灣人的出國史裡,日本絕對是名列前茅的國家之一。除了距離不遠、漢字易讀等因素外,同為島國的我們,將日本視為將來的台灣或許是一種情感依附。
上個月底跟女友開車跑了一圈九州,這個面積與地形類似台灣的島,讓我對這個國度有了些想法。
<乾淨的背後>
歸位的習慣,我覺得是台灣與日本街道整潔度的關鍵。這次開車到宮崎縣的綾町找尋一個鄉村簡餐店,那裡大概就像故鄉台南的小小村落,但街道看來依舊整潔,但台灣可能就會在自家圍牆路邊擺放上次施工剩下來的備料,於是乎這些東西就被人們遺忘了。隨著時間累積著灰塵、樹葉、雜物,漸漸變成道路中礙眼的醜惡。
這些國民素質,是從小就必須培養起的基本技能。因為習慣的養成需要時間累積,當一個國家的風氣不注重整潔,我們所見的環境也就難以乾淨了。再者,若政府單位如環保署,能夠針對破壞環境美觀的民眾慢慢勸導,加上教育,也許台灣有一天也能夠像日本一般整潔。
<老化的隱憂>
出生率低,人口紅利不斷降低是兩國面臨的巨大危機,偏僻的鄉鎮尤其影響最深。當我們從霧島開往蝦之高原想找一家餐館用餐,沒想到開了半個小時都找不到一間。我想到這十幾年來在台灣偏鄉地區不斷地產生廢校的危機,曾經熱鬧的教室現在已經變成空蕩蕩的水泥隔間,看到現在的建築就能想像它變成廢墟的未來,這種無力感會侵蝕一個國家對未來的樂觀性。
湯布院一間小店裡的歐吉桑,開著老豐田車,我們兩次巧遇他跟小黃貓,看著他緩慢的步伐,再過幾年這間店會變成怎麼樣呢?
<核能的未來>
我們去了一個號稱日本百景之一的玄海町梯田,這裡跟花蓮靜浦石梯一帶類似,都能看到海梯田的景觀。在其北方就是玄海原子能發電廠。熊本大地震發生時,這座核電廠曾在新聞裡出現過,因為離震央有段距離,沒有災害傳出。
在這美景之中,我想起那些在福島仍殘喘的動植物。哪一天若震央在這附近,造成核災後,這片海梯田是否就會成為無法靠近的絕景?我們的島嶼是否有能力承受一次突如其來的核能災害呢?
<出版的逆襲>
最近在追一部"重版出來"日劇,我很佩服日本能夠跟著時事發展各種類型的文字、漫畫、戲劇等創作。我們走訪了鳶屋書店、武雄市立圖書館,看著許多日本人翻著書本、買本雜誌,那種對於知識的渴求,你會覺得一切好像也沒那麼糟。
我們被3C產品所衍生出來的各種遊戲、資訊制約,雖說這是必然趨勢,但透過作家、出版社編輯們的努力所產生的書本,它有很大的機率是別於內容農場的貧乏,能讓你感受到人性、感受作者想訴說的夢想。
<設計的美感>
前陣子才有一個文章訴說台灣街道的美感崩壞,這個其實緣自於台灣社會對設計專業的不信任。就拿政府單位來說吧~外行領導內行的情況時有所聞,無法信任專業的結果就是產生雞肋般的成品,不僅浪費納稅人的錢,社會的美感也難以進步。
所幸科技的進步,讓許多計劃能夠透過眾籌的方式實現,漸漸的人們會發現沒有政府的資助與干預也不會怎麼樣。
<藝術的力量>
去玩之前搜尋各縣的資訊,發現每一個縣都有吉祥物與設計規範,最有名的就是熊本熊。我們去部長辦公室時剛好牠出門工作宣傳新書、上節目。在鶴屋百貨裡面,人們聽著現場演奏音樂會,跟著熊本熊跳舞,這些藝術的力量撫慰了人心,其效果可能比實質捐助還要大。
<感恩的心>
在爬大浪池的途中,我們遇到了一群小朋友來校外教學,知道我們是從台灣來的,小朋友非常開心,有的還說台灣是我們的味方(夥伴的意思),於是就一一跟我們擊掌道別。當場看到日本民族的團隊精神與感念台灣的友善態度,真的非常感動。
<自然的尊重>
環島1000公里的路上,我們看到日本對於山林保育的重視,沿途都能看到計劃性的種植樹木。甚至連樹種間的配色都讓人賞心悅目。
我相信日本是嚴格遵守砍多少樹就種多少樹回來,對自然的尊重,當災害發生時,大自然也會同等地回報給人類。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我想起詹宏志在"旅行與讀書"裡的自序寫道:只有一個人生是令人不滿足的,但我們誕生之際時空已定,這個人生也就跟著「註定」,還有甚麼方式能讓我們擴大實體世界與抽象世界的參與?在我看起來,也許只有「旅行」與「讀書」能讓我擁有超過一個「人生」。於是這些走過的日本之路,慢慢成為養分,一點一滴改變視界...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j1_is0Kd_Kc0Esb8gDldGznYKTQD1GD_qtNvGs_DkcNIzH9oZzSawgGO08bZ5vBUseAL13iWhhwCZh7JN2vdirLD1BygDeKf9RRRuFjvX_BgEjezi3U5opFs_yFePI_sVu1-S-sKNUlkQ/s640/_XT1274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