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數位相機盛行以來,身為紙媒攝影的我,沒有一天不在思考究竟傳統攝影、傳統媒體的未來在哪裡。但最近這部太陽的孩子,讓我重新思考媒體說故事的使命。 2012年11月,我跟文字記者L前往花蓮石梯坪的港口部落,訪問青年回鄉專題的舒米.如妮。她跟大部分原住民一樣,為了討生活北上工作,但在都市裡的她飽受挫折,無根的心情讓她後來決定返鄉,為部落這塊土地付出,重建梯田水圳,種植水稻。 一個故事,經由文字記者採訪、構思、撰寫,延伸出3000字的報導。再輔以圖片故事、版面構成、印刷,最終成了一本雜誌,靜靜躺在書店架上等著讀者購買、閱讀。 延伸閱讀:台灣光華雜誌2013年1月號 台11線返鄉記──花蓮港口部落舒米‧如妮 網路媒體近年來的風行,的確把紙媒打得東倒西歪,即時、迅速傳播的特點,讓每一個人都像在高速列車上奔馳的靈魂,一刻都停不下來。但是我卻仍堅信一個傳統媒體有的風骨,卻應該建立在緩慢上。仔細的查證、撰寫故事;攝影則是求照片的廣度、質感,一點一滴建立起說故事的風格。 而這些動人故事,終究會透過傳播,長出不一樣的花朵。 舒米.如妮的故事,月底就要上映了。當初看到勒嘎舒米與鄭有傑導演拍攝的預告片,心中那個為土地發聲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台灣,就是我們的部落啊!每一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不論你是作田的人、或者拍電影的人、或者說故事的人。 勒嘎舒米是本片的導演,也是舒米如妮的兒子。 土地,是我們的母親。 更多照片:https://www.flickr.com/photos/imagelight/albums/72157655533129203 紀實攝影 說故事的人 自從數位相機盛行以來,身為紙媒攝影的我,沒有一天不在思考究竟傳統攝影、傳統媒體的未來在哪裡。但最近這部太陽的孩子,讓我重新思考媒體說故事的使命。 2012 年 11 月,我跟文字記者 L 前往花蓮石梯坪的港口部落,訪問青年回鄉專題的舒...